您的位置 首页 杂谈

甲胎蛋白(AFP)

赫本 李春平,浦西来,中央民族大学信息门户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在正常成年人…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在正常成年人体中甲胎蛋白含量比较低,约7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会出现增高。

简述

甲胎蛋白(AFP)是胚胎发育早期的一种糖蛋白,随着医学的进步及其他肿瘤标志物相继问世,临床对AFP有了全新的认识,AFP可以出现于许多临床情况,因此其临床应用广泛。病理状态下,AFP与原发性肝癌、胃肿瘤、肺癌、睾丸肿瘤等相关。本文将血清甲胎蛋白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正常值

放射免疫电泳甲胎蛋白AFP正常值:≤25μg/L 放射免疫分析AFP正常值:≤20μg/L 酶联免疫法AFP正常值:≤25μg/L 最常用的定量试验为放射免疫法(正常值为0~25ug/L),若超过25ug/L为阳性,若在25~400 ug/L之间为低浓度阳性,超过400ug/L即为高浓度阳性。

甲胎蛋白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分子量6.9万,胎儿13周时甲胎蛋白约40mg/L,成年人的甲胎蛋白值应低于30μmg/L。

病理生理

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是一种胚胎性相关蛋白,分子量约70 000,半衰期约为5d,含糖4O L,由96%蛋白质和4%的碳水化合物组成。在胚胎期AFP由卵黄囊和肝脏实质细胞产生,妊娠12周左右卵黄囊退化,胎儿肝脏成为合成AFP的主要场所,妊娠6个月左右AFP浓度可达500txg/L,胎儿出生后l8个月左右白蛋白合成逐渐增加,AFP浓度随之下降,健康人血清中一般低于lO~g/L。在肝细胞癌变或某些病理条件下,AFP基因的甲基化负性调控其表达,即由于低甲基化作用使AFP基因重新开放表达AFP。

来源及生化特性

AFP是啮齿类动物胚胎期和人胚胎期血清中的主要蛋白成分。人类胚胎在宫内发育的第六周左右用双向扩散法即能测出AFP,到第13周左右可达到高峰,第16周后AFP的浓度迅速下降而白蛋白浓度上升。在人类胚胎中AFP最高浓度可达3—4mg/ml,但新生儿期其血清浓度约为10-50ug/ml,出生后第1周末用双向扩散法即不再能测出,然而用敏感的方法测定,证明AFP可持续存在于正常成人的血清中,用硫酸铵沉淀法RIA测献血员11例,8例AFP在10ng/ml以下。用放射火箭自显影测定学员206例的AFP,均在25ng/ml(4-25ng/ml),因此说明AFP的产生并无完全的基因控制。

AFP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在啮齿动物及人类胚胎的肝脏,但也可在卵黄囊及胃肠道等。有人观察到一个肝癌中,只有不到20%的肝细胞含有AFP,提示AFP的产生只是细胞群中的少数在活动。另一种解释是所有细胞都制造AFP,但只有少数细胞可贮存AFP。AFP可出现于正常人,表示某些细胞可继续合成AFP维持整个一生。

人类的AFP属于α球蛋白,电泳运动在白蛋白与球蛋白之间,分子量约为64,000—72,000,沉淀系数为4.5。此蛋白约有18种氨基酸组成,碳水化合物约占4%。来源于胎儿的AFP呈一致电泳运动,从肿瘤来者含有4种变异体或叫亚成分,其电泳运动有轻微差别,这种差别主要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上而不在肽链的改变。

对于胎儿期AFP所起的作用仍不太清楚。从其浓度变化规律来看,AFP好像是成人血中白蛋白的相应物质,而白蛋白是AFP的替代物。白蛋白在控制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中起重要作用,而AFP可能主要在于维持正常妊娠,并保持胚胎不受母体排斥,已知AFP能结合求偶素。

甲胎蛋白的异质体

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它的糖链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而所谓的异质性主要是因为AFP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不同所致。通常将氨基酸序列相同,糖链结构或蛋白质等电点不同的AFP称为AFP异质体。异质性可以通过AFP与不同凝集素和pH环境的反应展现出来,不同疾病的AFP糖链结构不同,与植物凝集素的亲和力也不同,最常用于AFP研究的凝集素是刀豆蛋白A(Con—A)和小扁豆凝集索(LCA),依据AFP和LCA亲和的强弱程度分为3种异质体:L1、L2、L3。AFP—L1是LCA非结合型,存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构成非恶性肝病中总AFP的主要部分;AFP—I2与LCA有中度亲和力,主要来源于卵黄囊肿瘤,在怀孕期间在母体的血清中也可以检测到。AFP—L3为强亲和LCA型,由恶变肝细胞产生,在人毛绒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早期已有癌变肝细胞特异产生,是hCG的高特异指标。通过对AFP—L3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高危人群中的动态跟踪可进行hCG的早期预警。

检测的临床应用

应用于肝病

原发性肝癌(PHC)为临床最常见的癌症,AFP对PHC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癌前病变筛查及普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敏感性达70%,特异性仅次于病理诊断。PHC和慢性肝病的患者血清AFP水平重叠很常见,因此于PHC来说,AFP—L3是hCG高度特异性的标志物。首先,AFP—L3检测可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AFP—L3阳性患者hCG具有快速生长和早期转移的潜在危险。其次,AFP—测定有助于良、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FP—L很低,而PHC很高,目前大多以15%作为区分良、恶性肝病的阈值,以10%为临界值更能确定肝癌的恶性特征,可取得较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再次,AFP—L3对AFP低浓度的肝癌或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意义较大。在小肝癌患者中血清AFP浓度低于大肝癌患者,AFP—L3阳性的肝癌患者有快速生长和早期转移的潜在可能性。通过AFP—L3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小肝癌,且AFP—L3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和AFP浓度无相关性,而AFP浓度与癌肿块大小呈正相关。最后,AFP—I3可用于肝癌的长期预后监测。阳性表明预后不良,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者。不管术前AFP异质体如何,术后AFP—L3阳性者提示有残存的癌变,复发转移率高、临床预后差,如果治疗后AFP—L3未降到10%以下或者降到正常值以后再次升高,这是肝癌复发的信号。当肝癌直径<50px时,AFP—L3升高提示癌细胞是低分化、多发的。

对其他肝病的诊断价值

20%以上乙型肝炎患者的AFP异常,病程中血清AFP含量可呈低、中度水平升高;急性肝炎患者活动性肝炎肝细胞的再生活跃,其AFP浓度升高幅度较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FP伴随肝脏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会轻度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当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再生活跃时,AFP可明显升高。

对孕妇的诊断价值

母体内AFP—L3阳性与唐氏综合征(DS)患儿的出现有明显的相关性。国内外已将AFP、hCG、非结合型雌(甾)三醇三联指标用于对神经管畸形、Ds进行产前筛查,准确性达60%~70%。

其他疾病诊疗应用

在某些儿童疾病中,如性腺或性腺外卵黄囊瘤等,可发现血清AFP或AFP异质体阳性;AFP—L3的检测在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治疗策略的制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监测睾丸肿瘤活动非常有意义的指标;血清AFP对胃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胃癌患者血清中AFP水平明显高于良性溃疡及慢性胃炎,AFP愈高肝转移的可能愈大,早期发现对选择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甲胎蛋白偏高

甲胎蛋白偏高表示什么

甲胎蛋白可在80%的肿瘤患者中出现升高,生殖系统肿瘤约有50%的患者甲胎蛋白增高,肺癌,胰腺癌,以及肠胃管肿瘤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我们在部分肝硬化患者中会长期发现甲胎蛋白偏高,且并没有肝癌的任何征兆。

偏高原因

(1)肝细胞再生时期,AFP在血液中呈阳性,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时会有肝细胞再生,因而AFP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

(2)某些胚胎癌、生殖细胞瘤、某些消化道癌症等,血液中的AFP也有不同程度升高。

(3)妊娠妇女的AFP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4)最值得注意的是肝癌,其血液中的AFP可明显增高,并且是持久性的升高。这是由于肝癌的癌细胞能合成或分泌较多的AFP释放入血的缘故。正因为如此,医生们就把检测人体血液中的AFP作为诊断肝癌的重要依据,并把AFP称为“肝癌标志物”。检测AFP是诊断肝癌的一种简便、灵敏、快捷的方法,现认为它在发现早期肝癌方面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用AFP诊断肝癌的“专一性”仅次于病理学检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shehui/98514/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