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淄博聊天室,pagedefrag,沙井龙仔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故事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wenxue/163765/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