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杂谈

哼一万遍《我和我的祖国》,不如去看它一遍

叶片泵,c罗女友全裸写真,温州动车死亡人数

酷玩实验室作品 大家好,我是蛋蛋姐 最近大家好像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 《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 我兴冲冲地买了票 在影院感受了一把 祖国的7大高光时刻 如果要给《我和我的祖国》打分 …

酷玩实验室作品

大家好,我是蛋蛋姐

最近大家好像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

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

我兴冲冲地买了票

在影院感受了一把

祖国的7大高光时刻

如果要给《我和我的祖国》打分

我会打出8分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好的主旋律电影

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史诗

我知道新中国第一面红旗升起时

整个民族的振奋与呐喊

我知道女排夺得“三连冠”时

对于每人中国人来说,是莫大的激励

我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

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

我也知道2008年那场奥运会

是我们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机会

……

可是我不知道的是

为了升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

有位恐高的工程师

冒死爬上20多米高的旗杆

为了让五星红旗能在奥运会上飘扬

一代代女排姑娘们

都流着血泪在拼搏

为了让国旗能一秒不差地在香港升起

一位外交官为了2秒

和英国代表据理力争

在70年历史长河里

他们都是小人物

可是那面五星红旗对于他们来说

是值得倾其所有的信仰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这些故事《我和我的祖国》里都有

可是蛋蛋姐觉得不够

电影的时间太短

他们对于这面红旗的执念

只能显出十之一二

我不甘心

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

他们的故事一定要为大家所知晓

1

“你将站在主席的身后”

我们都很熟悉《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和油画

在当时的天安门城楼

每一个人都是声名赫赫的领袖

而就在主席的身后

却站着一个没有画到油画上的普通人

如果不是《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

你也许永远不知道他

开国大典升旗装置的设计师,林治远

图:林治远(右三)

几千万人流血牺牲

才为新中国争得了这面红旗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工程师

平日里也就负责天安门广场的整修工作

可也就是微不足道的他

成为了升起新中国第一面红旗

至关重要的一环

1949年8月初

林治远被委以重任

负责国旗旗杆的设计制作

根据要求

旗杆必须要和天安门城楼等高

经过测算之后

林治远得出的数据是35米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如果说

宇宙第一的大兴机场建设难度是100000

那么这根小小的旗杆连0.5都不算

但是偏偏那时的中国

是个刚出新手村的平民玩家

身上一点家当都没有

林治远寻遍了整个北京城

都没能找到合适的旗杆材料

他甚至托关系打电话到上海和武汉

也没能找到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最后

林治远跑到了全北京

唯一有钢管的北京自来水公司

硬是从厂房里搜罗出

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

一节一节套起来焊接

开国大典的旗杆

也渐渐有了模样

可是问题也出现了

嵌套起来的钢管只有22.5米

剩下的12.5米

明明是走20步就能达到的长度

可是在当时

却是怎么也补不上的距离

无奈之下

开国大典的国旗旗杆

只能修订为22.5米高

旗杆竖起来差不多是

天安门城楼第一层飞檐的高度

好不容易得到了指挥部门的同意

这根旗杆好像

偏偏要为难一下林治远

“升旗要自动的

最好是主席在城楼上亲自升旗”

距开国大典也就

1个月不到的时间了

还要在主席不参加彩排的前提下

按一个按钮

就能顺利完成升旗

国旗和国歌还需要同步进行

最重要的是

开国大典,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林治远怕

怕到他不敢不说实话

“电动升旗,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可万一有个差池

又怎么对得起那28年的革命

又怎么对得起那2000多万英灵

用鲜血换来的今天

为了满足国旗自动停下的条件

林治远和技术员们

在旗杆的顶部焊接了一个钢球

只要国旗一到顶,碰到钢球

电源就会被自动掐断

为了让主席能在城楼上

直接通过按钮控制升旗

林治远又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

这条导线穿过长安街、跨过金水河

一直连到天安门的城楼上

可是一切装置都很依赖一套电源

一个小铜丝的断裂

可能就能毁掉整个升旗仪式

于是技术人员又外接了一处电源

同时又安排了升旗手随时待命

一切妥当之后

就是反反复复的试验

一直到9月下旬

旗杆旁边的脚手架才被拆除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

国旗飘扬的那一瞬间

人群沸腾的那一瞬间

林治远才算真正松下一口气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大家都为这五星红旗欢呼

可是谁也不曾知道

就在十几个小时之前

在国旗飘扬的背后

又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1949年9月30日晚上

那是最后一次升旗试验了

可是只听见“嘭”的一声

连续几天都正常工作的升旗装置

偏偏在最后的时刻掉了链子

作为阻断装置的钢球突然崩坏

旗子升到旗杆顶端之后

马达没有按计划就停下来

直接将旗子

绞进了旗杆顶端的滑轮里

幸好幸好

这只是一面试验用的普通红旗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可难办的是

旗杆旁边的脚手架已经拆除

但想要修复装置

必须要人工爬上旗杆进行焊接工作

万分紧急之下

林治远找了消防队员来支援

可是消防的云梯

也无法到达旗杆的顶部

再过几个小时就是开国大典了

到时候有二十万民众齐聚在广场

四万万人民在期待着这面国旗的升起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没时间再犹豫了

林治远当即背上沉重的焊接器材

带着从街坊邻居众筹来的阻断材料

义无反顾地穿上铁鞋

准备爬上旗杆

可是他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他恐高

林治远怕高怕到

站在一个大衣柜上

腿就会直哆嗦

可是会阻断装置焊接工作的

只有林治远

只能是他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林治远一步一颤抖地

爬上了20多米高的旗杆

越往上他的速度越慢

渐渐地

他听见风从耳边呼啸吹过的声音

他的双臂死死拉住保护绳

脚上的铁鞋仿佛有千斤重

“别往下看!一直往上就不会害怕了!”

他的队友在嘶吼

林治远的脚下空荡荡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即使害怕到了极点

他也安慰似的向队友喊道

“没得问题!”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但是爬到顶端

只是林治远工作的开始

他拿出从各家各户

好不容易凑出来的阻断材料

开始焊接工作

从旗杆上溅下来的火星

零零星星照亮了那一方升旗台

在旗杆顶端的林治远

终于不辱使命

做到了万无一失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十个小时后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天安门城楼上

林治远来到主席的身后

轻声对他说道:

“主席,按住按钮旋转一下。”

主席点点头,按下了电钮——

林治远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半分钟

他的眼睛死死地盯住国旗

手心早已被汗液浸湿

舌底发干,双脚发软

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缓缓升起

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

这是最激扬澎湃的时刻

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画上句号

国旗平稳升到顶点

林治远才缓缓舒出一口气

之前的每一秒

都像是过去了一个世纪

图:第一面国旗在天安门广场缓缓升起

林治远是平凡的

在参加开国大典的几万人里

他不过是沧海一粟

林治远更是幸运的

几百万烈士、几千万平民

或是战争、或是饥馑

没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

我们能从史册的一角找到林治远的姓名

但是那悄无声的千万人

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2

“中国女排牛逼”

1981年11月16日傍晚

原本热闹的街道安静了下来

虫也不鸣、鸟也不叫

全国好像都在等待着什么

小巷口摆上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老人拖着小家伙们

大人们抄着小板凳

都聚在这20英寸的电视前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电视里

正在进行着

第3届女排世界杯决赛

中国女排姑娘们遇上的

是上届世界杯冠军

有“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队

最后一场比赛的比分到了15:14

日本队暂时领先

女排的指导袁伟民

在场下急得眉毛都打成了一个结

眼睛通红,嘴唇直哆嗦

图:袁伟民和郎平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都憋着一口气

直到有一个叫郎平的姑娘

狠狠地扣下了最后一个球

时间仿佛静止了

紧接着又是两次拦网成功

比赛结束

中国女排以3:2的大比分

获得世界杯冠军

这也是中国女排

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

图: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

原本安静的街道

突然沸腾了起来

大家约好了似的一起上街游行

高呼着“女排万岁”

第二天

女排姑娘们几乎上了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

《人民日报》更是直接写到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图:女排画报

中国女排姑娘们

就在一夜之间

成了全中国的英雄

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

中国女排的辉煌

才刚刚拉开序幕

1982年

第9届世界排球锦标赛上

中国女排再次夺冠

1984年

新中国重返夏季奥运会

中国女排再次摘金

造就了“三连冠”神话

当时

北大4000名学生直接

冲出校门、走上街头

烧衣服、放烟花

绕着未名湖跑圈……

图:邮票上中国女排形象

1984年国庆35周年游行时

郎平站在特意给女排姑娘

单独安排的花车里

她们是民族英雄

她们值得这份欢呼和荣耀

此后,再无运动员

享受过如此殊荣

三连冠之后

中国女排又在1985年第4届世界杯和

1986年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

连续两次夺冠

创下了史无前例的“五连冠”

图:1985年,中国队以3比1战胜古巴队后,郎平激动地高高跳起

她们是中国的英雄

“铁榔头”郎平

“独臂将军”陈招娣

“天安门城墙”周晓兰

……

这些姑娘的名字连同绰号

都广为人知

在大家心里

“女排精神”四个字

就代表着顽强拼搏、永不言弃

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

为了诠释这4个字

这些姑娘们到底付出了多少血和泪

图: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1972年10月底

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选址完成

可是按照计划

女排姑娘们12月就要开始训练了

两个月的时间

哪里来得及建训练球场

只能用双层竹片夹上竹叶做顶盖

房梁是好几根竹筒合并起来的柱子

地面更是凄惨

只能用细砂、白灰和红土

混合之后再压平了

有的地板甚至是

直接从铁路上找来的废弃枕木

连接处还这一口、那一道豁

最后,终于勉勉强强紧巴巴地

凑出了一个“场馆”

竹棚建好之后

各省市的排球队都来这里参加集训

1979年,袁伟民带着

中国女排国家队也来到了这里

开始了魔鬼训练

训练时

女排姑娘们动作又快又狠

一下没刹住车就会蹭到

粗糙的枕木地板上

一不小心就会蹭掉一层皮

地上的沙子便会嵌到肉里去

她们每次结束训练的第一件事

大概就是找医生

清理伤口里的沙子、泥土

第二天一起床

床单都会和肉粘连在一起

如果撕得不小心

又会撕出一个更严重的伤口来

遇上下雨天更是可怕

场馆里充斥着水汽

姑娘们常常一滚就是一身泥

图:1982年女排在郴州集训时穿过的沙袋背心

除了训练场地条件不佳

女排姑娘们的训练装备

也是把简单发挥到了极致

当时她们没有护膝护腕

只能请当地的裁缝师父们临时定做

没有球网

就用竹竿替代吧

没有臂力器

就和队友掰手腕吧

没有创口贴

就用胶布粘一下吧

……

郎平还曾经在训练中

被球打得轻微脑震荡

经过简单治疗之后

第二天又投入训练

图:1981年,郎平、杨希等在郴州训练时穿过的球鞋

不仅如此

当时的女排宿舍

连个独立卫生间都没有

有一次郎平半夜起来上公印在脑海中的回归仪式大合照

我们也找不到他的一丝身影

他一直在幕后

指挥着回归仪式的每一个流程

他的手中一直紧紧握着一只手表

现场的每一分、每一秒

他都要把控到位

他是香港回归仪式中

最核心的神秘人

安文彬

图:安文彬

1996年底

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的安文彬

被委以重任

担任中英交接仪式筹备组组长

负责香港交接仪式的筹备工作

可是这种主权的交接仪式

哪有什么先例可循

仪式的每一个步骤流程

都需要安文彬亲力亲为

当时他已年近花甲

可为了确保交接仪式万无一失

安文彬常常忙到一天只能睡3个小时

有时开完会衣服还没来得及换

就直接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他还经常开玩笑说

感觉自己的腿都跑短了两寸

图:安文彬

整个交接仪式总得幻听了?

朱涛不敢再往下想了

他的汗已经止不住地往下流

攥着绳子的手也在不住地颤抖

在朱涛的身后

是同样紧张不安的安文彬

他死死盯住手表的秒针

心中默默倒数

23时59分58秒

安文彬做出手势

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

拿起!落下!

国歌响起

刚刚好是0时0分0秒!

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

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

安文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慢慢将手表放进口袋

看着国旗飘扬在香港的上空

他红着眼眶呢喃到

“香港,你终于回来了”

尾声

其实,看《我和我的祖国》时

让我流泪最多的是故事

是张一白的《相遇》

我写过很多爱国老科学家的故事

其中不乏为祖国献身的无名功臣

但在大银幕上看到

我依然不争气地哭了

我回家之后

发誓要把这段故事的原型人物写出来

但是闭上眼睛一想

就像影片里的将军感慨的一样

“他们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

我觉得

《我和我的祖国》比起以前的主旋律电影

最大的进步在于

拍出了国旗下的普通人

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

没有上帝视角的全知全能

只能照顾到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我们身上有朴素的家国情怀

也有自己的生离死别

所以《相遇》里的两弹功臣

不知道什么时候原子弹成功

只能躺在病床上苦等新闻

只能默默推开曾经的恋人

即便满街都在摇旗游行

他也只能隔着茫茫人海

投来一个苦涩的微笑

分不清是喜悦还是沧桑

所以《夺冠》主角不是女排

而是“弄堂雷锋”冬冬

女排是聚光灯下的普通人

在一次次锤炼中成了为国争光的英雄

冬冬是聚光灯外的普通人

他为了祖国迈出最勇敢的一步

就是为几个街坊邻居撑起电视天线

但是谁又能小看普通人呢?

若干年后的赛场

冬冬也成为了体育英雄

还有《护航》里的叛逆女孩

小时候打遍全班

长大后做了女飞行员

把看不起她的男生都踩在脚下

……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并不追求宏大叙事

家国情怀却从种种细节中流露出

我觉得

这也是主旋律电影最应该做到的

爱国不是英雄的专利

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伟业

也许只是

一首歌的热泪盈眶

也许只是

异国他乡的一碗红烧肉

也许只是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次,是这些普通人告诉了我

我们爱国

不仅仅是因为

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是国家的强大

正是因为有了我们每一个人

祖国一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

最好的样子

这盛世,终会如每个人所愿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shehui/98540/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