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杂谈

土嗨“抖肩舞”是怎么火起来的?

丫环好狡猾,刷关键词,top gear 19季06

本 文 约 3047字 阅 读 需 要 9min “ 近期有一种叫“抖肩舞”的视频刷屏 各大高校争相模仿 占领了z世代的朋友圈 然后开始出圈,到了白领圈 这个魔性舞蹈是怎么火起来的…

本 文 约 3047字

阅 读 需 要

9min

近期有一种叫“抖肩舞”的视频刷屏
各大高校争相模仿
占领了z世代的朋友圈
然后开始出圈,到了白领圈
这个魔性舞蹈是怎么火起来的?
又是为什么会火呢?

“抖肩舞”怎么火起来的?
2017年,欧美男歌手Handsome Dancer发布洗脑MV《Coincidance》以其魔性的旋律与搞笑的情节与动作风靡全球,该单曲的MV讲述了两个素不相识,但都喜欢跳抖肩舞的男人在车站相识的故事。
2019年11月,西安理工大学的那几位同学,在摄制一段宿舍才艺竞赛视频《Coincidance》模仿show时,永远没有想到,自己会掀起互联网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浪潮。
B站先火,抖音话题带着发酵,QQ空间再继续传播。

这倒好,几乎国内所有的大学,都纷纷推出了一款官方或非官方的抖肩鬼畜视频,魔性的旋律,触电般尴尬的肢体语言,抖肩之风像是互联网上一股泥石流锐不可当。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西安交大
安徽大学
同济大学
随后,大学生加了自己的学校的“料”进去,带有各个学校的风采和特色。
武汉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华中科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有人说,这也太无聊了吧。不过这种属于年轻人才会去做的傻事情,很可爱。
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总是能让看起来百无聊赖的人生充满小乐趣。不同人无数次的重复一个动作,有种莫名的毒性,仿佛一群人共同完成的行为艺术。
每个人都可以在15分钟内出名?
不得不承认,鬼畜是很多年轻人的快乐源泉。
安迪·沃霍尔那句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为什么现在开始流行这样的行为艺术?
安迪·沃霍尔早已洞悉艺术真谛。在几十年前,沃霍尔就用他那排排小汤罐,让艺术迅速沾染上了市场经济与后工业时代的拜金气息。
实质上,网红奥利给,giao,本无语义,非要引申,可能相当于加油哎呦此类语气助词而已,借助算法平台一夜成名不可谓无所考究。
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加速了由启蒙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型,各种新潮艺术开始出现于这片热土,这也包括了波普艺术,沃霍尔借助了波普艺术,运用大众传媒的发展来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逐渐占据主流趋势 , 产生反精英文化的倾向, 精英艺术被消解 , 文化风尚也随之改变 , 艺术不再是少数精英和贵族的特权 , 而是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文化 , 它更容易为社会公众接受。
他曾在买下某个电视台的黄金时段然后一言不发地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以怪异的行为引起人们关注。他曾说“传媒可以把任何人变成神奇的人 , 他也可以让任何人认为他应该成为神奇的人” , “舆论就像是吃花生 , 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来” , “人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安迪·沃霍尔的预言
沃霍尔曾说“赚钱是艺术 , 工作是艺术 , 做好生意是最上乘的艺术。”
他就像是一位艺术领域的MCN机构 , 不断修改着行业规则,也不断创新着变现的路径。
每个人都拥有的物品和方法来达到艺术商业化的目的 , 用独到的表达方式阐释了青年一代的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
不懂艺术的先决条件是囿于温饱,在网络世界跟风的原因大概也是缺少快乐吧。十五秒的颅内高潮,依然逃不过该死的边际递减规律,由此而知,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论还未曾在网友们心中深深扎根。
对于面临生活工作各重压力的网友们,一曲奥利给,天涯何处觅知音?
快乐不就完事儿了吗?
艺术可复制么?
杜尚曾说过“如果你拿一个汤罐头并重复画它五十次 , 你感兴趣的就会是视觉形象。你感兴趣的是要把五十个罐头并置于画布上的想法和观念。
沃霍尔将人们熟知的日用品用复制的手段同时呈现在巨幅画面 , 当几个,几十个完全相同的形象排列在一起时 , 人们就会完全被画面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吸引 , 不再去关注形象后面的意义 , 从而使日用品本来的属性消亡。显露出消费主义下的虚晃与无意义的内涵。

安迪·沃霍尔那年到中国参观时说“我喜欢中国文化胜过喜欢我们的文化。它更简单。我喜爱清一色的蓝装。每人都穿蓝色 , 我喜欢每天穿戴同样的东西。如果我是服装设计师 , 我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设计同一件衣服。”
那些有同样服装、同样表情的中国人民是一种形式的不断复制。清一色的蓝布中山装使沃霍尔似乎找到了复制的体验感。所以他喜爱这种他所理解的“简单”。
他不仅要将平凡,琐碎的事物转化为艺术 , 更要将艺术变得平凡而琐碎。
也不过是将一项平凡琐碎的事情在互联网上转化成了一场网络波普艺术。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通过单调、故意为之的拼贴和重复 , 传达了人们的冷漠、空虚、错置、疏离的感觉。他并不关心作品本身的美感,而是更关注作品如何让我们的眼睛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
在他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中,那色彩媚俗,空洞单调的梦露头像反复无聊地重现,正是我们百无聊赖生活的体现。
安迪·沃霍尔的一系列以灾难场景为素材的作品,巧妙抽离了作者的感情,准确地传达出媒体的冷漠。
而对于这样的亚文化,不妨知道它从何而来,到哪里去,然后宽容地笑一笑。

参考文献:

1.尹艳婷, 《安迪·沃霍尔与王广义波普艺术之比较》,大众文艺

2.莫少群 ,《世纪消费主义社会理论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经公众号“印客美学”(微信ID:ink20160101
经公众号“印客美学”(微信ID:ink20160101)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shehui/98377/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