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杂谈

如何评价谋圣张良?

北京双线机房,心情文章,兽吴念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随便贴一篇以前写的文章! 留侯张良 汉初三杰,韩信、张良和萧何,从小到大,对韩信一直很感兴趣,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对留候张良认识不多,这一段时间反复读了几遍《…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随便贴一篇以前写的文章!

留侯张良

汉初三杰,韩信、张良和萧何,从小到大,对韩信一直很感兴趣,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对留候张良认识不多,这一段时间反复读了几遍《史记》,看到张良的传记,却感觉这个之前一直不是很关注的人却让我少有的感慨嘘嘘,因记之聊表钦羡之意。

1.曾经仗剑走天涯——侠气

我理解的张良,首先是他的侠气,年轻时候的张良,是那种仗剑走天涯的不拘少年。张良的祖上五代人都在韩国做大官,战国时代,韩国和秦国毗邻,所以韩国在秦国的压迫之下苦苦支撑几代人终于灭亡,作为韩国的遗民,年轻时候的张良励志要刺杀始皇帝,而且在博浪沙中差一点就成功,之后被全国通缉,只能出逃。年轻时候张良做的这件事情,我不知道晚年时候张良自己怎么看,那时天下纷争多年,到秦朝终于统一,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秦朝结束多年刀兵,让天下重归于太平,我觉得是功大于过的,后来二世皇帝的暴政当然另说,那时若是张良成功,秦朝必定大乱,天下英雄或会早很多年揭竿而起。这件事情的功过不好评价,但我私人总是觉得,晚年的留候要是能重来一次的话,应该不会去刺杀了吧,毕竟这件事情的连带影响太大,晚年的留候已经见识了天下所有应该见识的风云激荡,也许不会那样冲动和不顾后果了吧。

不说这件事的结局,张良年轻时候做的这件事,让我想到伍子胥,那个同样是《史记》里面最吸引我的人物之一,伍子胥始终是我觉得史记里面最有侠气的人物,比《刺客列传》里面的刺客更有那种伟大的胸襟,刺客列传里面的人物,说实话不过是匹夫之怒,他们的侠气没有那种吞天吐地的气概。反观伍子胥,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这个人居然隐忍二十几年,辅佐吴王阖闾差点灭了楚国,将楚平王鞭尸三百。这种一己之怒,报之一国的气概,真的太人神往。而看到张良早年的行为,我觉得张良和伍子胥竟有几分相像,只是后来的张良在心境上突破了伍子胥的层次,达到了一种不可说的境界,早年的他们,也许是一类人吧。

2.一生的奇缘——黄石老人

张良刺杀始皇帝失败,出逃,避难于下邳,在下邳张良有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奇遇,传说中黄石老人在下邳的桥上赐给张良《太公兵法》,他也是张良心里一辈子的老师,尽管他们的见面只有寥寥几次。这个故事的真伪是很值得考究的,《史记》上说,黄石老人其实是毂城山下的一块黄石,沂桥赠书给张良之后,黄石老人说十三年后和张良会再相见,果然,十三年后,张良在毂城山下见到了一块奇异的黄石,张良毕恭毕敬的抱好这块黄石,余生一直在供奉它,死后也和黄石葬在了一起,这些都是后话。最让我神往的却是张良和黄石老人初见的时候,黄石老人故意刁难张良,张良本心为之,通过了老人的考验,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张良拾履”即来自于此。之后黄石老人让张良第二天清晨来桥上相会,有东西要传授给他,张良都迟到了两次,老人很不满,第三次张良终于赶在老人之前到达,于是黄石公赠之《太公兵法》。看到这些文字,总是想到那时天下在一片紧张中蠢蠢欲动,为了赴黄石老人之约,月华如水之下,年轻的张良风尘仆仆的往桥上赶,那种心情大概和我们现在怕迟到赶上班一样吧。只是那时公子是那样的年轻,即使是在避难之际,却总感觉他的行为有那么一种奇气,月下赶路的身影,让我想到李白《侠客行》里面的那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张良不知道,这是一部改变自己际遇的书!

3.他的谋略——魁梧奇伟!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我一开始看的时候往往不是很在意,后来才知道司马迁的评价往往是一篇的点睛之笔,在《留侯世家》末尾,太史公是这样写的:“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这里太史公对留候张良的谋略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魁梧奇伟,四字堪称神来之笔。刘邦手下谋士众多,最杰出的当属张良和陈平,陈平的计策多有异想天开、神乎其神之处,但是总给人感觉冷阴阴的有几分邪气(比如重金收买敌方将领、劝高祖伪游云梦擒韩信)。张良的计策也很奇,但是却很奇怪给人一种堂堂正正之感,陈平练的像是辟邪剑法、独孤九剑之类,张良练的感觉像是易筋经,练到一定境界两人都几乎无往不利,但是总感觉易筋经似乎更恢弘。张良的计策,第一是正,其二是奇,第三是宏伟,很难想象一个人的胸襟和魄力到了何种地步,才能有这种大手笔。

对比一下陈平和张良的作品,楚汉战争中,陈平给刘邦出的一条计策是“大王(刘邦)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陈平的反间计妙到毫巅,但是总让我喜欢不起来。而当时同样是刘邦手下的大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寻找战国六国的后裔,立之为王,一起对付项羽,刘邦也觉得是一大妙计,但是张良听后立即看出这条计策的破绽,因为当时项羽更强,六国复立之后很可能会顺风倒向项羽,而且最重要的是,刘邦手下的将领来自各个地区,六国复立,很多将领会离开刘邦去辅佐旧主。刘邦听后,汗流浃背,马上终止了操作,汉初两大最杰出谋略家的计策区别大抵如此。魁梧奇伟也许是对留候谋略的最好评价!他对那个时代看得太清楚,他的心太博大而飘忽,他像是天上的流云,只有这样的无双国士才能驾驭住自己的能力,在奇正之间达到一种天人合般的平衡,创造出了那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权谋作品。留候之后,中国历史又演绎了两千年,但是从没有人敢说他超越这个人!

4、他的尊严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和张良,结局各不相同,韩信身死未央宫,建汉之后萧何曾被刘邦下狱,只有张良,和刘邦这种旷世雄主良更加感恩戴德。在萧何的传记中,司马迁讲述了萧何在好几个时期怎样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不被刘邦猜忌,然而萧何最后还是难免凌辱。张良没有刻意保护自己,也从不会强出头,他的话每一句都是最深刻的洞见,却不会让人觉得被天才的辉煌所灼伤。刘邦手下这群骄兵悍将,没有下过牢狱的寥寥无几,不管是多么牛逼的人物,总会被刘邦在一个时间点上狠狠地搞一顿,张良却没有。他神奇的保住自己的尊严,即使是天子之威,对他也得敬畏三分,下邳桥上的年轻人,多年的浮沉后,终于不再是少年。

曾经好奇,为什么刘邦那么尊重张良,后来觉得也许是张良无欲无求的心态吧。他不会像韩信,打下了齐国之后拥兵自重,和刘邦讨价还价,自立为齐王,他不会像萧何一样做各种事情来掩饰自己,表达対刘邦的衷心,他甚至不是非刘邦不可,辅佐刘邦只是因为刘邦恰好可以辅佐而已。

碰到刘邦之前,他曾经跟很多人讲过《太公兵法》的精髓,这些人都只将其看做书生之见,只有刘邦,一下能领悟其中的要害,张良感慨“沛公殆天授”,于是决定跟着刘邦。之后因为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被封为汉王前往汉中的时候,他并没有像樊哙他们那样忠心耿耿跟在刘邦身边,但是在临别之时,却告诉刘邦烧毁栈道,麻痹项羽,同时稍微操作一波,让项羽和北边的齐国展开了好长时间的拉锯战,消耗了项羽。顶级的谋士,并不是毕恭毕敬陪着主公,而是弹指之间,倾动天下,建立真正的不世之功。之后张良、刘邦重聚,两人一直合作到汉朝建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刘邦封天下功臣时候,准备封三万户给张良,并让其自择封地,张良说“始臣(张良)起下邳,与上(刘邦)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不敢当三万户的封侯,说因为自己当初和刘邦是在陈留县碰到的,于是只请求以陈留为封地,号“留候”。这种平常心,是他最本质的东西之一吧。

5.他的道——先生何至自苦如此乎!

怎样来结束这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想了一下,就用《留侯世家》里面看到差点落泪的一句来结束吧。故事从刘邦晚年开始,晚年刘邦宠爱戚夫人,欲用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取代吕后的儿子为太子,刘邦心意很坚决,吕后等日夜忧惧但是毫无办法。后来吕后向张良求计,张良一开始是拒绝的。那时的张良已经是大汉朝神一般的人物,而且归隐不问朝事已久,唯一值得自己出马的事大概只有皇帝召见,去和老皇帝刘邦吹吹牛,回忆那些峥嵘而光辉的岁月,或者侃侃某个大臣表现如何。晚年的刘邦是孤独的,皇帝后期再也不是随便和大臣在大殿之上喝酒,酒醉之后任由臣子拔剑击柱、放口高歌的随性皇帝了,伴君如伴虎是刘邦后期的真实写照。曾经韩信在的时候,老皇帝还可以和韩信一起论论兵道,听韩信一脸坦诚的说“大王不过十万而,信多多益善”。未央宫后,整个朝廷,够资格和皇帝谈笑风生的就只有留候了。这里说的资格倒不是说功劳的问题,而是一种隐秘的心境,我始终觉得刘邦、张良、韩信三个人是一类人,他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性格像云,漂浮不定气概非凡,其他人都是凡夫俗子,在心境上达不到那种境界。

吕后等苦苦哀求,后来张良献计,保住了太子之位。所以吕后尽管残暴非常,但是对张良很是感激。刘邦死后,张良晚年辟谷修仙,这时发生了整个史记里面吕后身上最温情的一幕,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少数几幕之一。史记记载“(张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这段话大意是说,吕后强制张良要吃饭,说人生苦短,何乃自苦至此。看到“自苦”这两个字,竟觉眼角一酸,也许本质上这才是张良真实的一生吧——自苦。无论是早年散尽家财刺杀始皇帝,中间下邳得授天书,成就不世之业,晚年道引轻身,辟谷修真,中间却不知多少苦楚。默默地忍下,不改少年之心,银鞍白马,谈笑倾危天下,背后更多的是“自苦”吧。和刘邦这种雄主良的计策之时,引述的太史公曰“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这句话说,太史公觉得他的计策恢宏非常,但是看到他的画像却很秀气,像是清秀的女子,这个描写更是增加了好多想象的空间,状如“妇人好女”,应该就是现在的小鲜肉吧,只是再配以留候独特得才华,和小鲜肉远远不是一个量级,倒像是古龙笔下那些潇洒惬意的翩翩公子。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的弟子,但是相貌奇丑,孔子看不上,想不到子羽学成后在楚国荆蛮之地闯出好大的名声,坐下弟子数百人,孔子欣赏之余,有了这句感慨。太史公说,张良也是这类人,“留候亦云”四个字有多少意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shehui/98282/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