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杂谈

歌者李双江:台上狮子王、场下拓荒牛

新自由舰,心得维拉,鲜花快递

2019年11月10日19点整,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司麦澳(北京)文化艺术有限承办,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作为学术支持的《心儿在歌唱——李双江战友 · 师生音乐会》,即将在北京展览馆…

2019年11月10日19点整,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司麦澳(北京)文化艺术有限承办,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作为学术支持的《心儿在歌唱——李双江战友 · 师生音乐会》,即将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拉开大幕。

  这是一个颇具历史轮回色彩的文化艺术事件。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变迁的一个带有标志性的明证。

  因为,就在38年前的这一天,还是这个老地方。随着文艺春天的到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个人演唱会”——李双江个人演唱会,就在这里诞生。

  弹指一挥间,如今,这个演唱会也是“一代歌王”李双江,“八十大寿再展歌喉”的辉煌一刻。

  七年前,也就是2012年6月8日的上午,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六朝古都,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演奏厅。一个军旅音乐丛书中的大部头专著,正在举行首发式。

  那是由南京艺术学院 “ 李双江声乐艺术研究 ” 课题组牵头,从 2 0 0 9 年 7 月开始,历时 3 年,由众多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长达8 0 万字,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煌煌巨著《歌者无疆——李双江的歌唱艺术》

  作为南艺建校100周年纪念的献礼之作,它全面地反映了一代歌王李双江的各个侧面。是一部既论人又谈艺的文集。也是南京艺术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通力合作的重要学术成果。

  全书分为上下篇。

  上篇:“我是怎样唱高音的——李双江论歌唱艺术”,包括“歌者谈艺”、“师者言教”、“经典阐释”、“艺术随笔”、“寄情于友”、“为逝者歌”六个栏目。

  下篇:“金子般的高音,火一样的激情——李双江的歌唱艺术研究”,包括“学者观察”、“战友寄语”、“学生感言”、“歌迷点评”四个栏目。

  当年,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整地通览了全书。发现,参与写作的人数众多,不仅年龄跨度很大,社会精英云集,而且地说:这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文化事件。它的首创意义、标杆作用、参考借鉴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将被几百年后的专家学者和太史公们所津津乐道。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们信。建明兄,好样的!

  借助这部《歌者无疆》,我们得以全方位、多视角,近距离的观察和解读这位“熟悉的陌生人”,让我们有可能尽量地远离“盲人摸象”,尽量地少一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尴尬。谣言止于智者,流言止于知者。它的前提就在于信息的真实、客观、丰富、全面和迅即。

  在第424页,解放军艺术学院李诗原教授有这样一行文字,引起了我的特别兴趣:“解放军艺术学院是我军唯一的艺术院校,在当今世界军队中也独一无二,乃军中明珠,备受关注。”

  如果,诚如斯言、确定无误。那么,笔者就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196年5月建立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极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在军队建立艺术学院的首创。

  声乐系是当初建校时的老三系之一,而李双江在1994年、55岁开始担任声乐系主任,到2012年时,已有十八个年头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八年的政绩和建树,在我看来,一言以蔽之:

  李双江和他的团队,极为出色地完成了“三大战役”、实现了“三坛合一”。

  而且,这些都是世界一流、别无分店、独占鳌头、影响深远的绝活。李双江也因此,成功地实现了从“千里马”到“伯乐”、再到“太史公”的华丽转身。

  首先,是成立了军旅音乐研究所,着手《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的编撰。运筹十年、耗时五年、无先例可援,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成就了洋洋洒洒113万字的煌煌巨著。

  其开拓性、抢救性、史料性、学术性、实用性,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经典文献库》。它不仅全面刊载了我军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声乐作品,从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直至军队现代化建设,涵盖了长达七十七年的精华。

  而且,全部采用五线谱,并重新编配钢琴伴奏。同时,还附有历史背景、歌词大意、教学及表演提示等文字说明。尤其是全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歌词还配有汉语拼音注音。

  我认为:这种国际化的视野和做法,不仅为我国军旅声乐优秀成果,也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理想,在世界更广范围的传播,插上了一双金色的翅膀。的确很有远见,这也为国际音乐界对中国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便利。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最后,是创建了“红星音乐坛”。将八米琴房、“一对一”的教学,改进为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乐坛式”教学,彻底打破“楼上楼下人琴之声相闻,学术交流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由封闭走向开放,而且形成了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崭新、可喜局面。

  将教坛、歌坛、论坛 、“三坛合一”。坚持每周举办两次活动,让全系师生“走上舞台,进行艺术实践和学术交流”。这种以“三坛合一”为重要标志和突出特点的军旅声乐教学表演模式,已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最持久、最成功、最成熟的教学模式。

  我认为:这种以“舞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核心思路,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牵牢了“牛鼻子”,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让 ‘实践、检验、交流、提高、再实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三坛合一”成为激发斗志、抛开门户之见、消弥“文人相轻”恶习、自觉取长补短的“擂台”。这也是我军“练为战”、“军事民主”的光荣传统,在军旅声乐教学中的发扬光大。

  这一开创性的先进成果,在国内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继2007年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2008年又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在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中,李双江也是榜上有名。

  不仅如此,他的探索、他的建树,也让世界同行刮目相看!2007年8月,李双江应邀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进行了“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学术报告。面向众多国际一流的同行,具体演示了这种融教学、表演、科研于一炉的“红星音乐坛”教学模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强烈的震撼:原来,声乐教学还能这么玩,太神奇了。

  解放军艺术学院李诗原教授在研讨会上,是这样谈论李双江的:他没有午睡,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至少十三个小时以上,军艺办公室最后一个熄灯的,几乎都是他!

  由此,我联想到:李双江曾经连续几年,都是全年在 3 0 0 场以上,为兵演出、连轴转。最多的时候,一天五、六场,每场至少七、八首歌。如果按照常人的工作量算,李双江早已是“百岁老寿星”了。

  我,惊讶他的声带“很皮实”。我,惊异他的体质如此健壮、艺术生命力如此旺盛。我,更惊叹他的生活质量和密度,是那样的高。恐怕就连古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女神嫪斯,都嫉妒得快要发疯了!这,或许才是神,是属于战士、属于时代、属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艺术之神”。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这次课题组的学术主持居其宏教授,在“李双江声乐艺术研讨会 ”上,一番发自肺腑的由衷感叹和赞美,引起了全场强烈的召忠的发型,一丝不乱。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尊重自己,才会更加懂得尊重别人。其实,人世间的那点道道,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极其简单。

  这一天,刘诗昆弹得非常开心,激情四射、先声夺人。李双江更是唱得尽兴,高亢嘹亮、技惊四座。从《三套车》、东北民歌,再到《红莓花儿开》,一口气就是十几首。那可是:掌声不断歌不断。考场变成了小哥俩的音乐会,成了欢乐的海洋。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自古英雄出少年! 陶醉的人们,差点儿忘了今天是来干嘛的。

  兴奋的主考官当场宣布:“这次考生一千多名,只招一个!就是你了。”、“家里经济实在有困难是吧?好办,给你个甲级助学金,包吃管用。”、“别急,正式开学前,先派你一个差。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为电影配一首歌。”、“别光顾着高兴,记住喽,好好干!”。

  这一天,小双江可是今夜无眠!

  “成功靠伴奏”——这是李双江声乐教学思想和体系中,一个独特而又非常管用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他也是反复强调,从不放松。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非常清晰地理出它的发展脉络,找到历史的源头了:原来,就在半个世纪前的这一天。

  李双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那段经历。一方面,对他本人而言,琢玉成器、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对于大众而言,也是知之甚少、极为陌生的!因此,我们看到网上一些不着边际的传言,实际上也大都跟不了解这段经历密切相关!

  当我们在逐步还原这段历史的时候,惊人地发现:李双江歌唱艺术的成功之路,以及他在军艺的许多成就和建树,都跟这段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是破解“李双江现象”的一个关键环节,值得多费点神。

  我认为:实际上,李双江是将滥觞于民国时期,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黄自的“民族新音乐”、“中国现代音乐”、声乐教学民族化的初步尝试;以及喻宜萱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文革”前,我国最高音乐学府的教学精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加以延续、交织,有机地熔于一炉的集大成者!

  他,不仅仅是继承,也不仅仅是发扬,而是进一步将其整合、将其制度化,形成一种机制。不会再因为某一个具体的人离开,就把好传统也弄丢,就把整个体系也肢解了!对于这一点,掩卷沉思、平心而论,的确堪称:居功至伟,真乃国宝也。

  萧友梅、喻宜萱、李双江,中国民族声乐的三座里程碑。

  对于李双江而言,喻宜萱教授是主课老师,是伯乐,更是慈母。无论是业务专长、思想境界,还是人生建树。喻宜萱对李双江的影响,都是占第一位的。

  一开学,她就对李双江说:“你是中国人,你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咱们的国家现在有七亿人。你可想过,这七亿人是多想听到,你能够用我们的母语中国话,来演唱我们民族自己的作品呀。记住,你是为了国家在学习!”。

  多么朴实的告白、多么真诚的情感、多么殷切的期望。柔声细语,却振聋发聩。它让二十岁的李双江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成了人生永远的座右铭,不竭动力的源泉。

  这件事也在昭示着一个真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一种文明的顽强延续,一片精神境界的拓展和升华。它往往就在这,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口口相传”之间。

  是她,锻造了双江歌声里的魂中魂!

  为了把这块璞玉变成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顶尖声乐人才,喻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如何让他感受和认识男高音的音色与力度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跟着顶尖的男高音学。于是,她把李双江交给了自己的同门师弟沈湘。

  这位沈湘,也是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高材生。也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中国人。也是在演唱中不忘中国歌曲。他通晓英、意、法、俄、德多种语言,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声乐造诣。他有着优美的音色、深刻的艺术表现力,人们称他为“中国的卡鲁索”。1958年,沈湘在著名的俄罗斯歌剧《黑桃皇后》中,成功地扮演了男主角格尔曼,再次引起轰动。一时间成了最受欢迎的中国男高音!他还曾被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誉为“伟大的人”。

  跟这位沈湘教授学了一个月后,李双江感到:“我对于男高音的认识大大加强,《多么冰凉的小手》、《偷洒一滴泪》、《今夜无人入睡》等经典男高音咏叹调也能唱得有声有色了。”从此,他有了一手处理“情感表达十分细腻 ”作品的绝活。

  为了让他领悟俄罗斯学派的真谛,喻教授安排他,跟着刚刚从苏联留学归来,并荣获大奖的郭淑珍教授学习。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听课,还与郭淑珍班上的学生一起,排演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刘秉义演奥涅金,孟玲演奥丽迦,李双江则演连斯基。

  咏叹调《青春,青春,你飘向哪里?》,经郭淑珍的点拨,一下子就活了起来。通过这段学习,他对俄罗斯学派的核心艺术特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郭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感受到了俄语对音乐的重要影响,还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连斯基这个人物的内在特点。我们排戏的过程非常愉快而又和谐!”

  德国室内乐有着“很细腻"的艺术特点,风格上则与俄罗斯学派形成很大区别。于是,喻宜萱又把李双江送到了钱学森夫人蒋英老师的班上学习!真诚的帮助和教诲,不仅让他准确地演唱德语歌曲,还让他深入地了解、认识、并逐步理解德语歌曲的艺术精髓。

  此时的李双江,颇有“万千宠爱在一身“ 的感觉!用老百姓的话来说,那叫:又吃棕子又沾糖!好事全让他摊上了。能遇到这样一位慈母般老师的精心呵护和栽培,幸福啊!

  欧洲歌唱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乐理》、《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论》、《音乐美学》等等、等等,“帮助我树立了歌唱理念和男高音意识!’

  这种全面而扎实的学习,使李双江的歌唱,由感性进入了理性,由自发进入了自觉。此外,这段大学经历还让他有着更多的收获,终身受益!

  对新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清楚:在探索和建立人类崭新社会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这个民族曾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学费。

  发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和李双江身上的许多故事,却让人们在唏嘘动容之际,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遗产!!

  李双江在班上既是京剧课代表,又是民族音乐课代表 。正是这“两门课代表”帮他学贯中西 。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喻宜萱教授,是这样评价她的得意门生李双江的:“你很会和老师们交流!” 。

  总之,凭着这一点,他和梅兰芳、马连良成了好朋友。学会了成功解决调整舞台状态,“抖落开’的诀窍。对如何运用丹田之气,如何借鉴京剧的发声共鸣,实现“脑后三惊克鲁索、中西贯通寻关闭”,也有了自己的发现。

  从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那里,更是学到了“咬字行腔”的绝顶功夫。让舌尖在口腔里自由地“躲闪腾挪’。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李双江这种、将西方以“音节语言”为基础的歌唱方法,与东方以“音调语言”为基础的歌唱方法揉合起来,把“外国歌”唱得让中国人听得懂、有味道、愿意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

  在这里,我们似乎还可以从京剧紧拉慢唱的独特艺术效果中,找到日后李双江在歌曲处理时,有意识地将节奏拉宽、速度放慢,层层铺垫、慢慢往上推,一浪比一浪高,逐步攀上辉煌的顶点!让你在通常审美的惯性期待中,却听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处理,获得崭新的审美愉悦!

  这种在“立美”的过程中,将京剧、曲艺、以及民族声乐中,依托在“音调语言”这个最关键、最核心、最本质特征之上,而派生出来的滑音、字头、字腹,乃至归韵等等,这些中国独有的演唱绝活,让中国人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满足!

  我认为,这种对外国歌曲的中式演唱处理过程,应该可以视为:是立足于面向中国大众,将外国音乐精华通过“适度的民族化、本土化”,而进行的又一次极为难能可贵的“二度创作”,是对中外审美习惯与定势、以及审美诉求的一种良性嫁接。也是实现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融合的重要一环,是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译制电影的配音大师毕克、邱岳峰等等、之所以让人痴迷怀念,就在于他们非同寻常的二度创作!他们用自己的嗓子,成功塑造出那一个个魅力无穷的声音形象,呈现在中国人面前的,往往是比原作更为精彩、更为中国人所理解和喜爱的艺术巅峰之作!

  作为触类旁通,这一点是可以引为佐证,进一步帮助我们,对萧友梅、喻宜萱、李双江这三代人,从1927年至今,九十多年的声乐教学民族化的探索历程和成果作更深入的理解,真是国之瑰宝啊!

  左起:李双江、何鸣芳、董大可 即兴发言、开心一刻

  1963年,大学毕业。七岁时,小双江许下的心愿:“要当解放军,要当唱歌的兵!”,终于梦想成真了。

  一开始,总政把他分到条件比较好的广东军区。但是,新疆军区在中印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立了头功,有权挑最好的。

  于是,李双江坐上了军用飞机。一落地,就直接去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总部报到,并在那里负责看押印军俘虏。

  从此,这身绿军装,一穿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新疆,对李双江而言,可谓:“十年磨一剑”。那是一个令他梦萦牵绕、终身难忘的地方,那是一个让他情感大起大落的地方,那是一个帮他成就独特声乐风格的地方 。李双江常说:“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和哈尔滨都在同一个纬度,都有丁香花!”

  还有一点,他或许没有意识到:哈尔滨和新疆都曾是音乐的桥头堡!

  我在分析画家董旭的戏剧题材藏书票时,翻阅了一些戏剧发展史。有个意外的发现:新疆在古代为西域音乐传入中原,丰富和滋润着戏剧音乐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

  而哈尔滨,在1896年俄国人进入后,也渐渐变成了一座音乐桥头堡。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Music City-Harbin,China)称号。不知道当年桥头堡这个因素,会不会也算是一个重要的筹码?

  “部队对我非常好,我可以去民间采风。有机会就留起大胡子,就像哈萨克‘阿肯’ 一样,骑着毛驴,游侠一般到处唱歌。每天在13个兄弟民族的音乐滋润中度过!吃的是牛羊肉,喝得是骆驼奶。身体好、心情好,歌唱得特别有腔调,生活也特别有滋味!”

  难怪,他的歌声中有着泥土的芬芳、有着鲜奶的甜美。新疆造就了他的“野路子”。成就了世界上少有的、东方韵味独特的、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七十三岁时,照样敢和小伙子飙歌,看谁的HighC站得稳、留得长!这种奇迹或许只能发生在,从中国新疆走出来的李双江身上。

  李双江有个自我总结,我认为极其到位:“没有新疆,就没有双江的歌唱状态;没有新疆,就没有这样的情怀与体魄!”

  1969年冬,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访问西北,李双江参加了。他将西哈努克亲自作词作曲的《民兵进行曲》,演绎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这让西哈努克大喜过望,回到北京,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极力推荐。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传说:周总理“一纸调令,二李进京!”一个李光羲,另一个就是李双江。

  难怪,粉碎“四人帮”之后,李光羲的《祝酒歌》会让全国人民那样心醉!因为他是在用歌声,向自己最亲的亲人、敬爱的周总理,倾诉自己真实的情感!与陈毅元帅那种“捷报飞来当纸钱”可谓异曲同工。只不过,他是:举国狂喜何以道,热泪当酒敬总理!

  难怪,1977年1月8日,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音乐会上。李双江演唱了由他和老母亲一起合计、创作的《想起周总理纺线线》,不仅让全场观众热泪盈眶,也令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为之动容!她亲自赶到后台,握住了李双江的手:“双江,这首歌没有高山,没有大海,没有青松,没有白云。只有一架纺车和一个纺线人。却把我带回当年暖烘烘的窑洞里去了!谢谢你!谢谢你们!”

  邓妈妈的这样一种肯定和鼓舞,让李双江倍感温暖,刻骨铭心!

  从此,更加勇敢、坚定地远离“假、大、空”。从此,李双江的声乐实践和探索,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从此,他用自己的歌声,积极投入到深刻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之中,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从此,在电影里、在电视上,在边关、在战场。那里有时代的召唤,那里就有他!

  再以后,就是经常出现在公众视线里的李双江,一个大家比我还要熟悉和了解的李双江。

  在世界文学史上,一提起托尔斯泰,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这是俄国的一面镜子!

  而如今,当人们沉下心来仔细研究世界音乐史的时候,也会渐渐发现:原来,在东方,还有一个李双江。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的一面镜子,它也是中国音乐的一面镜子!

  在那些对他很了解的人们心中,李双江的形象是:金子般的高音,金子般的心!火一样的激情,火一样的命!

  这就是歌者李双江:台上狮子王场下拓荒牛!

  谢谢中华文化促进会,谢谢成中和先生与司麦澳(北京)文化艺术公司,让歌者无疆的勇者,三十八年后再一次梦想成真。

  谨以此文,遥祝《心儿在歌唱——李双江战友 · 师生音乐会》圆满成功!(董大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shehui/97774/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