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杂谈

看了哈佛才女詹青云才知道: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

房贷计算器最新,竟聘演讲稿,曲睿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236天 最近,朋友圈被《奇葩说》的詹青云刷屏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个朋友复制的一句话:“养女当如詹青云”。 好奇之下,去查了查詹青云的资料,发现她的…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236天

最近,朋友圈被《奇葩说》的詹青云刷屏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个朋友复制的一句话:“养女当如詹青云”。

好奇之下,去查了查詹青云的资料,发现她的确当得起这句话。

游历过20多个国家,贷款100多万留学,是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学士、政治学博士肄业,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是2014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最佳辩手”、2018年华语辩论世界杯“最佳辩手”、2015年《精彩中国说》节目总冠军;

成立过支教团,做过记者,跟人合伙开过旅社……

这些都是90后詹青云的履历,真的不可思议。

但这位“别人家孩子”可不是生来如此,她的成就与她父母的教育方式脱不开关系。

20多年前,詹青云是个实实在在“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从小学到高中,她经历过6次转学,每到一所新学校,都是落后分子。

有老师当着全班同学说她是“笨猪”;

有老师用歇后语骂她“詹青云呀,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

还有一位老师当着她的面告诉她妈妈:“这孩子将来连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技校吧。”

但是面对如此批评和质疑,詹青云的父母却从未苛责过她,相反的,他们始终给予了她足够的信任和鼓励。

(詹青云与母亲)

每当詹青云苦恼自己的成绩时,妈妈总是在一边哈哈笑着,然后拍着胸脯告诉她:

“别着急,妈妈能掐会算。妈妈算过了,你到了四年级,就会变成好学生’了。”

到了四年级,詹青云的学习成绩仍旧未见起色,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她:

“不用急,妈妈重新算过了,你变成好学生’的时间就在初二!”

直到高一,妈妈的预言才开始慢慢实现。

扪心自问,有几个父母能做到如此?

看了詹青云父母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她父母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从没有把她当作自己的所有物。

而是真正做到了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她的需求,从始至终没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女儿身上。

(詹青云与父亲)

也正是这种“神仙式”育儿,才成就了如今饱读诗书,大气磅礴的詹青云。

其实,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好,但生活中有太多父母,用错了爱的方式。

01

如今,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父母可谓是费劲了心思:

有的家长倾尽全力,吃苦受罪,牺牲自己,督促自己的孩子:

“好好读书,爸爸妈妈这样辛苦,可都是为了你好啊,你一定得出人头地,不能辜负我们这般养育你。”

有的家长,管教孩子很严格,除学习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禁止,还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

“父母这样严格都是为了你好。你学习好,成绩好,才能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就有好生活。”

还有的家长,无原则地迁就与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大、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他们常说的是:

“你要什么给什么,只是希望你一心一意好好学习,为父母争光,其他一切都不用你操心,这都是为了你好呀。”

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按自己的习惯和偏好来教育孩子,或者人家做什么就做什么,请家教、忙补习、送出国,唯恐孩子落人一步。

中国父母是全世界父母中付出最多的,但现实却是:9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不满。

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指出:“爱”是易碎品,用力过猛,易酿成悲剧

用错了方式,你的爱可能变成了孩子最大的受伤来源。

02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共有9个故事。都是以学业教育为故事背景。

每一则故事,都是一场生命的恶斗。

书中的每个孩子,无论他们在世俗认定中是成功或失败,他们的生命,都烙印着奋战过后的伤痕。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战斗。可是,他们的奋战对象却都是至亲,特别是母亲。

这些故事里的母亲,形象各异,却都是“以爱为名”的“刽子手”:

《人子与猫的孩子》里,眼镜仔的母亲把他照顾得很好,但成绩一旦不如她意,就狂乱施加暴力;

《一脉不相承》里,茉莉的母亲强势严厉,总是对女儿下指导棋;

《必须多动》里,若娃的母亲紧迫盯人,爱的照顾成为无法抛弃的沉重负荷;

《私的迷思》里,巧艺的母亲疲惫苍老,只为拼着命让女儿念上名校;

《他没有家了》故事里,陈小乖的母亲自私冷漠,将孩子视为生命的负担,不愿回应他对母爱的渴求;

《怪兽都聚在一起了》故事里,汉伟的母亲保护过度,强势介入孩子的学习与生命场域;

……

每位母亲仿佛都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却都是用力过度,为孩子规划人生棋局,检视他们的落子方位与下棋节奏。

母亲的爱,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伤害:

眼镜仔在暴力下总是畏怯,他像一个无声的游魂。

若娃是个既伤痛又温柔的孩子,她认识到,认定女儿有“多动症”,照顾生病的女儿,是母亲唯一的生命意义。因此,她宁可伪装生病,配合演出,为了守护母亲的生命价值,“我不能没有ADHD"。

陈小乖更是让人心疼,他聪明、有序、理性、很会打理自己,他默默收纳痛感,温柔守望母亲,希望这样可以换取母爱的眷顾。最后,企求不到,他终于选择放弃自身。

汉伟的故事,更让人哀叹不已。

母亲为了孩子,热情投入,过度保护,介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成为友情的绝缘体,被世界放逐,终而自我放逐。

这些母亲,在孩子身上,几乎倾尽全力。可是到头来,都不知何时丢失了自己的孩子。

至亲的爱很牢固,但亲情的伤痛也很顽固。父母那些错误的爱,都可能给孩子烙下永恒的暗影。

每个父母都在等孩子跟他说一声“谢谢您”,而每个孩子都在等父母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

03

很多父母,原本只是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渐渐就不知道怎么变了样:

“我们这么辛苦,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你看那个谁,跟你同岁,人家怎么模拟考试能考满分?人家怎么就考上重点中学?”

“正因为我们自己没考上好大学,所以在学业上才这样严格要求你,妈妈吃过的苦,绝对不会让你再承受第二遍。”

这样的话,不知怎么就成了父母的口头禅。

其实是他们忘记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想法、情感、兴趣……

可是大人的角色,尤其是母亲,很少愿意重视。他们往往把孩子作为“容器”,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去,把孩子作为“泥人”按自己的要求拿捏,把孩子作为“机器”按自己的目标改造。

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过来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改变孩子的人生。至于孩子愿意与否,就不再考虑范围了。

无论孩子又什么样的理由反对,他们都有一个完美的回答:这都是为你好。

可这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虎妈猫爸》电视剧有一段对话,一种意见是要把孩子培养为成功人士,一种意见是让孩子成为幸福人士。

所谓的成功人士只是少数。怎么才成为成功人士?也不会仅仅是考试好、成绩好。

而幸福人生,却是人人都可追求的,不管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都可获得幸福。

父母的初衷,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做准备、打基础,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人,掌握求知的方法,将来可以融入社会,有本事服务社会。

04

中国父母之爱是多数人的共同之苦,所以我希望《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能被更多人看到。

轮到我们为人父母的那天,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不必经受书中孩子那些伤害。

连岳写过一篇文章《孩子,该这样爱》,我把它看成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后记,给那些爱孩子的父母一点建议。

1、父母首先得爱自己。

不爱自己的父母,把所有的付出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或走错的路,期望能够在孩子身上修正过来。那么孩子就成了他用来还债或者是代她重活一次的“工具”。

这样的孩子,看似得到父母很多爱,实际上很可怜,因为他背负了太多父母的债。

这样的父母,看似舍得自己一切都是为了爱孩子,实际上,这种爱太过自私。

2、你得接受平凡。

绝大多数人是普通人,不爱自己的人,多半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

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就会把投资和赌注压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以证明自己的不平凡。

这样的孩子,往往被父母过于严格要求,过于拔高地期望,反而更容易失望。

3、你要有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成为你自己,为你自己而活。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损害健康,放弃事业,这不是高尚,不是爱。这是单方面强加给孩子负罪感:我爸(妈)为我牺牲太多了!

4、“冷漠”一点。

别太热情,别太粘。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私密空间,都需要自己的思想主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长成大人。

如果父母过分干涉他的生活,不给他独立的空间和时间,他要么开始厌烦和梳理整体围着他转的你,要么成长成无主见无自主能力的巨婴。

不管是哪一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情商。

爱孩子,表面上人人都会,实际上却是个非常复杂不能生搬硬套的工程。

天下父母有谁不是真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的?只是不得其法而已,只是爱着爱着就忘了初衷而已。

借用连岳的话“如果真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那就给他独立、给他自由,让他掌控自己的命运,除此以外,你保持健康,给他多留点财产,都是最实在的爱。”

天下父母以及未来的父母们,共勉。

作者:苏云,精读读友会会员。用时间换天份,越努力越幸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搜索

复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shehui/97687/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