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杂谈

“坚守”:新疆油田一线员工抢时间抗疫保产故事掠影

四海商舟,小伊伊,遐迩的意思

  “坚守”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新疆油田一线员工抢时间抗疫保产故事掠影   中新网新疆新闻2月21日电(姜晶华 程妍 白祺琪 窦蓉 李静)写在文章之前的一些话:在我们向新疆油田各…

  “坚守”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新疆油田一线员工抢时间抗疫保产故事掠影

  中新网新疆新闻2月21日电(姜晶华 程妍 白祺琪 窦蓉 李静)写在文章之前的一些话:在我们向新疆油田各基层单位发出“一线故事”的征集需求后,稿件像雪花一样“飘”向我们的微信。随着时间的递增,稿件字数从几百字到几千字再到几万字……

  当一篇篇故事被开启,我们被作为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的石油人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以至于不得不在挑选素材时暂闭双眸,等待情绪平稳、眼眶不那么湿润后继续阅读这些发生在抗疫保产的一线故事。

  然而,当我们要写稿时,却不禁陷入为难的境地:选择哪一个故事?每一个都想选,可篇幅有限、时间有限……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这支笔的重量。

  在一番纠结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一个让人泪目的一线员工故事,都有着共同的气质——

  在疫情面前,为了确保油气生产,他们尽管有着相似或不同的困难,或是家人生病需要陪伴、或是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再或是父母年纪大需要照料,却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坚守。

  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或许是,与水流一样的时间赛跑,让油气供应不因疫情带来的影响而止步;与个人的身心极限进行博弈,让自己身处的岗位能实现安全、平稳;与心中的一份信念呼应:我为祖国献石油。

  由此,我们不再纠结,因为无论选择哪个素材,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坚守;这也让我们将故事的视角从众多一线员工对“小家的无法兼顾”转向了如何坚守岗位、让祖国这个“大家”繁荣强大上。

  截至2月21日,从春节放假至今,新疆油田各单位的一线员工已在岗位坚守至少二十天了,而且,由于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倒班,这份坚守还在继续。

图说:油气储运公司风城中心站员工检查夏子街增压站空冷器的运行情况。颜丽摄

  挑战:疫情+地温最低  守好油气大动脉

  2月20日,是新疆油田油气储运公司风城中心站员工颜丽和同事们坚守的第二十二天。

  日复一日重复的不仅是每天的工作,还有围绕安全生产的一些相似话语——

  “闫师傅,今天去哪个站?”颜丽看到闫玉彬戴好安全帽正准备走出办公室,习惯性地问他。

  “去夏子街增压站,昨天调压阀还有点问题,今天我和段站长再去检查一下,然后去一趟首站把泵检查一下。”闫玉彬口中的段站长是安全员段永军,他身兼风城中心站副站长之职,负责安全和设备管理。

  颜丽不再多问,因为她知道,由于疫情的影响,之前的维修抢修队伍很难到站上来,这就给安全工作增加了更大压力。为此,段永军带领维修班每天奔跑在各站,反复对设备进行检查,努力降低问题发生次数,确保生产安全。

  进入2月,地温逐渐降到了全年的最低点,这意味着长输管道的运行风险来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大家心里都清楚,运行设备的平稳,备用设备的完好,这些是保障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的核心,来不得半点松懈。

  这些共识来自大家工作的积累,更来自新疆油田油气储运发展历史的沉淀。其实,疫情时期里的坚守,正是数年、数十年,新疆油田石油人形成的一种习惯和信念。

  1958年,克独管道建成投产,诞生于克拉玛依的新疆油田建成了新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原油输送管道,靠汽车拉运原油的历史从此结束。

  六十多年过去了,新疆油田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了4205公里,年输油能力增加到2000万吨,年输气能力达到了120亿立方米,原油储备能力扩大到66万立方米。六十多年来,新疆油田油气储运累计输油3.81亿吨,输气635.9亿立方米。

  “新疆油田公司油气储运点多线长,环准噶尔盆地4000多公里的油气管道就有我们71个站点,站点多,人员少,给管理带来极大难度。”油气储运公司总工程师刘延昌说:“再加上此次疫情和地温最低两大因素的影响,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呈几何数递增。”

  面对这些问题,油气储运公司立足班组管理,实行一岗双责,发动班组员工特长优势,自行解决各项生产存在的问题,开展全方位、全覆盖消防及生产要害部位等安全检查,消除隐患,解决了风城中心站夏子街站点调节阀故障等8个生产问题,实现疫情防控不乱、油气输送不停。

  目前,新疆油田油气储运公司各油气管道运行平稳,日均输送原油3.3万吨,天然气1400万方。

图说:油气储运公司风城中心站员工在乌尔禾增压站利用天然气吹扫排污管线。颜丽 摄

  愿望:千家万户温暖如初  扎根沙漠为保气

  2月8日凌晨两点四十分,当千家万户在温暖的家里进入梦乡时,在全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一批石油人正在为恢复一口天然气气井正常生产而坚守。

  此时,处于沙漠腹部的克拉美丽气田,气温已降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异常寒冷。由于一口井产量波动大,进站温度低、出液多,产量又开始忽高忽低,周兵已经在井口旁待了二十多分钟,可产量还是没有稳定。

  作为新疆油田采气一厂克拉美丽采气作业区员工,周兵从事采气工作十多年,他已经练就了一身“硬功夫”,通过每口井出气的声音和节流后的压力就能判断出大概产量。

  一阵寒风吹来,周兵不禁打了一个哆嗦,“好冷啊!”他自言自语。茫茫夜色中,电筒的微弱光芒在井场上不停地晃动着,对讲机里时不时地传出周兵和中控室对话的声音——

  “中控,我又关了一点,注意观察产量变化。”说完,周兵放下报话机,便不再理会,凭他的经验,他知道,这口井一时半会产量还稳不了。

  “周兵,井口现在出液特别多,产量还是波动特别大,外面太冷了,你先到车里暖和一会,有事我再叫你。”

  大概又过了二十分钟,产量终于稳住,“周兵,你可以回来了。”中控室发出指令。

  “飕飕”的寒风不停地在周兵耳边吹着,“刺刺”的采气声隔着管线走进周兵心里。可他还是不太放心,于是又围着单井上的设备认真仔细检查了一遍,确定一切正常后,这才坐上了巡检车,赶回作业区公寓。

  无论天气多寒冷,为了一口气井,可以彻夜不眠,这对新疆油田采气人而言已成为寻常事。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让天然气平稳安全供应,让千家万户温暖如初。

  截至2月20日,新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日产天然气保持在470万立方米以上,实现了天然气平稳生产。

  在抗疫情保生产中,新疆油田采气一厂早部署、早行动,坚持战“疫”与生产“两手抓、两不误”,科学预防、精准施策,确保了疫情防控有力、生产有序。

图说:百口泉采油厂玛湖第三采油作业区运行四班员工冯新疆正在对油井管线进行解冻。赵磊 摄

  相爱:为抗疫守望共勉  请战坚守在沙漠

  虽说英雄不问出处,可当一次又一次考验来到时,就会发现“英雄”总是来自不凡之处。

  陆梁油田是新疆油田于新世纪在中国陆上发现的第一个亿吨级沙漠整装油田,也是准噶尔盆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当年投产的第一个油田。

  正像新疆油田许多主动提出坚守一线的员工一样,这里也有这样的红色身影。

  1月29日大年初五,陆梁油田作业区陆梁采油站接到通知:由于准东基地班车即刻停发,计划前来换班的三名准东员工无法到现场换班。得知这个消息后,巡井二班班长夏世伟立即组织班组视频会议,商量谁能留下来顶岗。

  当大家都在考虑的时候,从陆梁油田作业区刚成立就在陆梁采油站工作的达成飞说:“小夏,我来顶吧!我媳妇在社区工作很忙,回不了家,孩子也在老人那里,我家里现在负担最轻,就留在井上顶岗吧!”

  2月13日,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陆梁油田迎来了一场大雪。为了工作环境的安全和井区的洁净,达成飞一上井,就拿扫帚把陆梁采油站前小路和台阶清理干净。

  接着,达成飞又仔细巡视了一遍站区,发现配水间门口地上有一小片冰面,“这要是有人走过,不注意就会滑倒。”想到这里,他赶紧又从车上取来铁锹,把冰面清除,如此一来,不但降低了自己工作时滑倒的风险,也为其他施工人员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

  从1月22日到2月20日,47岁的达成飞已值守岗位三十天了,凭着对油田的热爱,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去陆27单罐井看液位拉油、按生产指令取样、巡检异常井降压泵等,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一份执着与坚守。

  一天晚上,忙完了工作,躺在作业区公寓的床上,达成飞想起同在一线值守的爱人,深有感触地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夫人,你我都在干着平凡的工作,送你一首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你们很辛苦!坚持,再坚持一会儿。”

  坚守,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也伴随着寂寞。新疆油田的许多夫妻,正像达成飞夫妻一样,或是夫妻俩都在石油生产一线坚守,或是一人在石油一线坚守,另一人在克拉玛依市的社区坚守。他们用平凡的坚守,在新时代又一次书写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那份情怀。

图说:新疆油田采气一厂驻外员工在单井调整参数。刘卫军 摄

  增加:巡检频次和拉油次数  一腔热血守好井

  疫情影响下,坚守一线员工大幅减少的同时,拉油罐车紧张等问题也在考验着石油人的智慧。

  玛湖油田,是新疆油田公司于2017年在准噶尔盆地发现的10亿吨以上规模储量,也是国内石油勘探最现实的增储上产接替区。预计2025年,玛湖油田年产量将达到500万吨,并持续稳产6年。

  疫情挡不住玛湖油田大开发的步伐。石油人用智慧解决着上产难题。在抗疫保产期间,由于拉油罐车紧张,班组员工转变思路,科学提升单罐液位,利用原油自身重力提高拉油效率,但是,同时增加了单罐井巡检频次和拉油次数,意味着员工要比以往更辛苦。玛湖第三采油作业区运行四班4名员工每日巡井正常井2次、高产井3次,日均拉油13次。

  百口泉采油厂玛湖第三采油作业区管辖的玛18井区是该厂玛湖油区上产主力区块,该区块水平井日产水平30吨,运行四班共管辖40余口油井,其中单罐井占一半以上,边探井近20口,最远的边探井距离基地近13公里。

  连续二十多天来,冯新疆、哈山·库尔班等员工每天的工作不是在前往边探井的路上,就是在油井、管线解冻的奋战中。

  2月17日早上7点,玛湖第三采油作业区运行四班值守员工哈山·库尔班和冯新疆在巡井时发现一口井的井口无声,油压、回压大幅上升。

  “昨天,这口井出液正常,压力也正常,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戈壁滩上,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井口冻了。”凭借多年的巡检经验,哈山·库尔班很快判断出油井可能出现冻堵。

  随后,根据俩人的情况汇报,调度牛访国立即协调蒸汽车赶往生产现场。

  11时,哈山和冯新疆驾车驶向该井,蒸汽车也及时到达,油井解冻作业正式开始,大家忙碌了起来。

  他们在回压闸门下方接近地面处的管线保温上开孔,待确认无误后,把铁管对准孔内用蒸汽一点一点解冻,缓慢插进去让蒸汽进入井内。

  当天玛湖油区零下二十度,不一会儿的功夫,哈山和冯新疆的安全帽、工服上就结了一层薄薄的霜,与之相对的是,俩人贴身的衣服却已被汗水打湿,这份“冰与火”的感受,成为石油人在抗疫保产中的独特体味。

  在抗疫保产期间,百口泉采油厂数百名员工主动放弃春节休假,24小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不间断做好生产巡检、设备维修等工作,全力保障了油田平稳运行,他们一次次逆行,全力保障了油田平稳生产。

图说:达成飞在擦拭抽油机盘根盒。屈建锋 摄

  誓言:履行党员的责任  石油母亲有担当

  出生于1988年的巴力古丽·艾地尔,是一位美丽的哈萨克族姑娘,尽管年纪不大,她却已是一名有8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二号稠油联合处理站,只要一提到巴力古丽,同事会不约而同地说一句“她是一名党员”。渐渐的,同事们会将巴力古丽的党员身份与奉献这个特质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1月29日,已在油田一线坚守岗位9天的巴力古丽·艾地尔特别开心。一想到当天下午完成交接班很快就能见到孩子,巴力古丽似乎已经忘记了全身的疲惫。

  巴力古丽·艾地尔是新疆油田风城油田作业区二号稠油联合处理站员工。管理着全国最大整装超稠油油田的风城油田作业区,距离巴力古丽家住的克拉玛依市区大约一百公里。

  然而,巴力古丽一到岗位,又一次面临着考验:由于防疫防控措施的需要,本应前来接班的两名员工不能返岗,这意味着在岗的员工里必须有一名员工留下来顶班。

  “谁来顶班?”这个问题一出,巴力古丽?艾地尔的那一句“我留下”到了嘴边又停了下来。

  之所以最初毫不犹豫的想说出这一句话,因为巴力古丽是一名党员,在她看来这是一名党员的责任。可话到嘴边又止住了,那是因为,她还是一名四岁孩子的母亲,特别是想到这几天孩子在电话那头的哭泣声,她低下头掩饰着湿润的眼眶。

  经过不到一分钟的内心挣扎,巴力古丽抬起头,望着身边同事疲惫的眼神,大声地、坚定地说:我是党员,我留下。

  “你家孩子需要照顾,怎么能让你留下”“你父母年纪大了,这次顶岗又不知要多少天,你该回去看看了,还是我留下吧”……同事纷纷劝巴力古丽回家休息,不要顶班了。

  “谢谢大家,还是我留下,我是党员,家里人会理解的。”巴力古丽边说边在心里计划着如何说服家人。巴力古丽的坚定与坚持,让大家不再坚持劝她了,纷纷向她投去赞赏的目光。

  随后,巴力古丽拨通了父母家的电话,当她正要解释不能按照承诺回家的原因时,父亲带着一如既往地口吻说:“放心工作,在岗位上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孩子由我们照顾,做一名党员该做的事情。”

  巴力古丽的眼眶在十几分钟后再次湿润了,她当即就给班长荆晓磊发送了一条信息:“班长,让我来顶班;我是党员,我留下,家人都很支持我。”

  荆晓磊说:“虽然,我希望她能回家陪伴孩子,但是,我知道她一定会选择留下来,因为她已经不止一次这样做了。”

  巴力古丽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履行着一名党员应有的奉献与担当。

  像巴力古丽一样在困难时分、需要顶岗坚守之时,亮出党员身份、履行党员职责的员工有很多,他们成为新疆油田在生产一线铸就的坚强堡垒。

  像巴力古丽一样在孩子的母亲与石油战士之间,选择后者的也有很多,她们成为新疆油田在一线坚守的靓丽风景。

  疫情挡不住奉献的脚步,阻不住上产的步伐。

  疫情袭来,新疆油田以党员领导干部、骨干为主留守生产一线,做好长期生产准备。在一名又一名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新疆油田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实现了油气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shehui/195876/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