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教育新政将落地,家长们如何才能不焦虑?代表委员们谈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湖南卫视真情节目,北阳光灿烂的日子,杭州端午节活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孩子读书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去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份重磅文件对…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孩子读书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去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份重磅文件对中小学招生等教育热点话题提出具体要求,其中特别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揽子教育新政逐渐落地,会给教育生态带来积极变化,释放升学焦虑,为“择校热”降温,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勇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上海今年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中小学招生考试、质量评价等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今年两会上,农工党上海市委的一份提案中预测:本市幼儿园将在2021年迎来入园高峰,入园人数为68.71万人。此后小学将在2026年、初中将在2031年依次迎来入学高峰,届时小学入学人数为113.53万人,初中入学人数为90.79万人。按照2016年幼儿园55.65万人、小学78.97万人、初中41.32万人实际容纳的在校生人数计算,教育资源供给总量明显不足。

“十四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上海人口发展将继续保持自然增长低增长、区域内部高流动、郊区化、居住空间分化等趋势特征,对未来学龄人口增长变动及分布变化带来较大的影响,区域教育配置及均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未来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的前提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将更为突出。”市政协委员王珏表示,上海基础教育学龄人口不断增加,现有基础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入学高峰需求。

与此同时,人口流动导致各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也并不均衡。市政协委员徐斌艳介绍,区域内部人口变动,居住分化,对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带来了挑战,核心城区、中心城区边缘区、近郊区及快速城市化地区基础教育资源供需的矛盾表现不一。由于各区县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差距,教育资源区域差异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差异较大。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海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必须做好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徐斌艳委员认为,在完善人口监测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对上海的公共服务及其资源进行整体把握、规划和调整,建立上海基础教育资源需求预测与合理配置机制。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任务、推进步骤、基本策略和发展目标,综合多种模式的联盟办学体制改革,包括多校联盟的集团化、学区化和协作体,一对一形式的委托管理、结对子、带分校,打通共享渠道,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

王珏委员建议,为更好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将教育资源配置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解决区域内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及人口集聚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加快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问题。教育资源的配置须与上海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相匹配,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常规配置路径,扩大覆盖面,要以带动产业发展为目标,优质社会资源向重点发展地区倾斜。

打造高层次创新型骨干梯队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一份提案指出,上海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领军人才数量少、年龄老化,上海缺乏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领军人物,缺乏高素质复合型骨干与后备力量,距离建设世界一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尚有距离。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校长队伍是重要保障。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卢慧文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出现了一批名校长,比如刘京海、倪谷音、冯恩洪、仇忠海等,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管理经验,提炼出“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个性+特长”等特色教育,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有广泛影响。“现在‘特级校长’的名单很长,但在行业发展起引领作用的名校长相对少了。”

代表委员们认为,“名校长”传承项目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抓手,成为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导引方式。民进上海市委提出,坚持专业标准的同时,不拘一格选人才。中小学一般规模有限,在当代特定社会背景下,机构行政级别相对较低,也影响了校长薪资等各种报酬标准,成为校长职务岗位标准制定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在坚持专业化管理标准的同时,更要为具备教育管理发展潜力的优秀校长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为“名校长”成长提供实际支持。如宽松的管理制度倾斜,优先的教学资源供给,年薪制等激励,根据三到五年的实际业绩,给与终身校长荣誉等相应奖励。

“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的‘蓄水池’越做越小。”卢慧文说,国内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和思维。比如有一定的“学段壁垒”,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资源很少打通,与国际趋势不一样。另外,从事学校教育的人才有时自己选择“走出去”,但是其他领域的人才却“走不进来”。“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世界名校毕业的优秀学生选择进入教育领域工作,但往往选择在教育培训机构入职,而很少进入全日制学校。还有一些优秀的‘海归’管理人才,也因为职称等原因难以进入基础教育学校领域。”她认为,基础教育领域应该鼓励跨界、跨文化、跨学段交流,储备人才“蓄水池”。

 民进上海市委提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立法与落实过程中要为“名校长”提供“教育特区”。目前的教育管理机制,对于实施教育公平起了效用,而对有明显个性特点的“名校长”苗子而言,会有无形的环境压制。建议本市各区分别选择若干民办学校,或个别公办中小学探索建设“教育特区”,为潜在的“名校长”们,放开机制管束,让他们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自由探索。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要吸引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用动态、开放的机制培育名师名校长,打造高层次创新型骨干梯队,广纳全国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共筑上海教育人才金字塔。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

目前,上海教育新政相关政策细则还未出台,不少家长陷入两难:“‘摇号’后,到底是选择公办还是民办学校?”相关政策出台前,一些自媒体公众号“宣传导向”引发家长的焦虑。比如,培训机构会向家长推销课程:“你的孩子摇号摇进了好的民办学校,要跟上的话需要课外补一补;摇号没摇上的,更需要在课外‘拔高’。”

代表委员们建议家长理性对待新政后的择校问题。卢慧文委员说,“摇号后,学校生源更加均衡,家长不能简单地依靠生源优势来选择,而要看民办学校的理念、课程和培养方式等是否与自己的理念一致。”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课外培训机构不断“诱导”营销课程,我们更需要发出权威、主流的声音,回答家长的疑惑。

“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吴蓓琪委员调查发现,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55.34%的家长认为由于升学压力过大,32.58%的家长认为“学校教学效率不高、作业偏多”,课内损失课外补,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阻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要加强顶层设计,改变不合理的‘指挥棒’,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才能改变家长们的焦虑心态。”武俊青、黄鸣等委员表示,尽管上海从2014年起率先在全国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既符合高中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导向,也符合高校根据办学特色选拔培养高素质、多样化专业人才的需要,迈出了破除“唯分数轮”的重要一步。但是,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并建立一脉相承的中小学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上海市继续努力,继续探究,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成为全国的教育改革的新高地、样板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fuguxw/78404/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