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朗诵诗歌非要抑扬顿挫?NO!真正的好诗经得起耳朵“阅读”

灵异事件重庆红衣男孩,内蒙古公安网,一网人才

如果诗人自己都无法记住自己的诗,又如何期待让读者记住它呢? “当代文学、当代诗歌的发展要放到国际文学的背景中观照,尤其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更应该有这样的视野。”一场“推进上海诗歌…

如果诗人自己都无法记住自己的诗,又如何期待让读者记住它呢?

“当代文学、当代诗歌的发展要放到国际文学的背景中观照,尤其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更应该有这样的视野。”一场“推进上海诗歌文化建设”座谈会近日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二十余位上海评论家、翻译家、诗人针对上海诗坛现状各抒己见,“国际化”逐渐成为话题聚焦点。在上海国际诗歌节、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等品牌活动逐渐形成口碑的同时,要让中国当代诗歌进一步具有国际影响力,在创作、翻译、推广上,还有哪些事可以做?

 

“当代文学有参与国际文学进程的要求,就必须要在作品的域外传播上下功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体武认为,上海诗歌乃至中国诗歌走出去,要先扎实做好主要大语种的翻译,再向小语种推进,要向对象国文坛主流突破,登上对方的主流文学期刊。“首先是翻译主体,译者选择不能是中国人自己大包大揽,尤其是诗歌翻译,一个字决定胜负,可以由懂外文、由文学素养的中方人员先翻译作品的字面意思,再邀请外国诗人加入,双方合作加工成诗,或由可以从事诗歌翻译的汉学家完成。作品翻译成外文之后的问题就是在哪里发表、哪里出版,‘走出去’可以推动,但实施主体一定要是对象国的主流文学期刊和主流出版社。现在很多作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走出去,找一家国外注册的出版社出版并不难,难的是进入主流渠道,在书店和主流期刊里可以阅读得到。”在郑体武看来,当代文学推广的优势是作者与作品处于同时代,有机会和责任参与到自己作品和同时代人作品的国际推广中,当代诗人应该有这种自觉的意识和追求参与到国际文学生活和世界文学进程中。

 

上海诗人赵丽宏2016年出版的诗集《疼痛》在出版一年后在世界各地已有7种译文,法语译本由法国著名的阿玛通出版社翻译出版,旅居巴黎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撰写序文。在《疼痛》外语译本在世界各国发行过程中,赵丽宏体会到了由诗人本人推广自己作品的重要性。在古巴哈瓦那国际书展上,赵丽宏朗诵了自己的诗,由当地诗人朗诵西班牙语版;在法国,今年他参与了三场朗诵会,读了10几首诗,与法国诗人和读者一起交流,法国读者对于诗歌朗诵的热衷以及欣赏的水平,让他震撼;在哥伦比亚,同样是诗人本人用中文朗诵,再由当地诗人朗诵翻译版,每一首诗都激起了回响。

 

“诗歌要走向大众,朗诵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朗诵未必要大声、激昂、抑扬顿挫的。”青年评论家张定浩认为,读诗实际上是对一首诗歌的考验,很多诗是经不起读的。所谓经得起读,并非简单的押韵,而是要有内在的节奏和音乐性,这样的诗歌能让词语自己发出声音,朗诵者无需加入主观的感情,企图“表现”这首诗,这样的情况往往会把诗歌本身的音乐性淹没。“朗诵者应该让读者听到的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碰撞,有时,适当的沉默也会带来节奏的变化,召唤读者和朗诵者一起进入这首诗,而不是把朗诵者所想象的情感施加给读者。”张定浩曾参加过一次中俄诗会,俄罗斯的年轻诗人读自己的诗时基本都可以背诵,这让他印象很深。“一首诗能否经得起耳朵的‘阅读’是对诗歌很好的检验。如果诗人自己都无法记住自己的诗,又怎么期待让读者记住它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fuguxw/74347/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