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个人学习能力中的战略问题

虫血沸腾2,一起牛网官方网,河南省选调生报名入口

作者|田志刚 来源|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 /01/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许多聪明的中国人因为没有接触知识的途径(没有书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

作者|田志刚 来源|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

/01/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许多聪明的中国人因为没有接触知识的途径(没有书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即便很有天赋也无法进行学习。

在那个年代,知识的载体主要是书本和学校教育。但当时书籍极端短缺,教育机会也很少,所以有许多人虽然很想学习但从小没有机会去读书。1983年全国大学的录取率是23%(当时并非每个高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高考),而2013年的录取率是76%。当时的年代又没有互联网,有多少青年想学习,但却因为没有资源和渠道而不知道在哪里学?

真正的信息和知识过剩大致是这十几年的事情,记得在2000年的某个下午,约了朋友吃饭。在去吃饭地点的路上买了一份报纸,抵达饭店后朋友还没到,于是我便开始浏览那份报纸。由于堵车,我看完报纸的新闻后继续看广告,看完广告连报纸中缝里面的各类启示都看完了,那个朋友还没来。这除了说明北京堵车的厉害外,何尝不说明那个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呢?如果放到现在,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我可以看一天。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信息和知识都供应充裕的时代,如果你愿意,可以在网上听全球最知名大学(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的课程,既有视频又有作业;你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各个领域的专家最新的所思所想,甚至你还可以直接向他们提问与他们交流,许多有远见的专家们也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去获得你想要的大部分信息和知识!

/02/

更进一步看,传统的教育教会了我们很多陈述性和概念性的知识,譬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考试的时候就考这个1840,这是一个事实;还有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概念,当年需要记牢,因为考试的时候要考,解题的时候要用。

我们的教育受人诟病的地方是教了太多这样的知识,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后,你记不住也没关系,查一下就行(基础知识需要记忆这个没错,但不能矫枉过正)。

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于知识掌握的层次要求就变高了,仅仅记住很多陈述性和概念性的知识已经不行了,还要知道如何做、在什么地方用,为什么要用它等更高层次的知识。

环境的变化对应着学习方向和内容的变化,对大部分被教育喂养出来从来没有自己判断而缺乏选择能力的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成了我也爱学习,但不知道学什么,那就什么也不学了,还有少部分的人,就什么都学,造成许多原来学习很好的孩子也不会学习。

所以我们说,不学习不行,学习也不一定行。

学习方向的选择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如果你不能多年聚焦于一个领域学习,或者你学习了多个领域的常识却无法在哪怕一个细微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的学习就不会带来竞争优势。

高效学习的前提是学习方向、内容的选择问题,这也是成年人关于学习的战略问题。

/03/

第一个问题是学习方向的选择。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如果你没有一个方向和目标,所有的东西都希望去学习,那你会被海量的知识所淹没,如同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没有方向就无法聚焦和深入,所以你在任何领域都不可能有知识上的深度,学了很多年仍然是入门级别,在专业上属于常识,这样的知识掌握多少个领域都价值不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仅仅掌握入门级别知识的人更容易被替代掉。

学习的方向与个人的价值观、优势和特长相关联,跟自己发展的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我们可以给出的建议是首先控制自己的贪婪(人生的时间有限,三年学一个领域效果远大于一年学三个领域),少就是多;

其次是做减法,不要被你的兴趣牵引而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将你喜欢的东西减少减少再减少,然后这就是你的方向。

/04/

第二个问题是学习内容质量的选择

如果你读某一个领域的大量论文,就会发现人类的知识进步其实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抛去那些粗制滥造的论文,即便是高质量的论文,大部分对该领域知识的贡献都是很小的。任何领域都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到某个节点上可能会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出来。但要写好一篇论文着实不易,许多时候一篇论文要持续好几年时间才能写出来。

但这些努力,大部分时候也只能得出一个在小范围内适用的结论。同样,去认真读论文是一件很费脑力的活动,但如果能够系统地读下来,却是更快速的、最经济的了解某领域的方式。

书籍也是这样:真正有价值的书一定是需要时间和经验去积累、沉淀出来的。

因此许多人说写出一本有价值的书比生个孩子都难,叫呕心沥血也不为过。即便是文学作品,设计、构思、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件精巧谋划与费尽心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真正反映现实(当下和历史),才会真正引人深思。

路遥在1988年5月25日带病写完《平凡的世界》后,站起身来,几乎是条件反射不受任何控制的把圆珠笔往窗外一扔,之后号啕大哭。陈忠实回忆写完《白鹿原》后:在划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的第六个圆点的时候,两只眼睛突然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背靠沙发闭着眼睛,似乎有泪水沁出

真诚的创作都不易!

曾经有段时间研究了一下网络文学,发现里面有不少很好的东西,但大多作品仍属于粗制滥造除了内容无限长、吐槽无极限这些特点外,很多其实达不到《故事会》的水平。

现在许多排行榜排名靠前的书虽然看起来是在讲道理,但这些道理大都来自于个体的感触,为了论证他的感触是普适的,又裁剪了许多故事来说明,读起来很好读,但却没什么用。这些作品中的的想法和说法,大部分没有经过验证,其中的道理和规则,可能只适用于自己的环境和性格。

各种社交媒体里面流行的也是这类文章,标题很吸引人,内容让你看得酣畅淋漓,但看完以后只能让你一腔热血,然后就没了然后。但他们还都叫自己干货。这些所谓的干货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大众情绪、从各种严谨内容里面摘出来的一些安慰剂罢了!

对于那些致力于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人而言,在学习时必须考虑自己获取知识的效率问题。那些有关个人体会的书知识含量一般不高,如果从获取效率的角度看,应该多去读一些知识含量更高的书籍。尤其对于新手,当你还没有做到融会贯通,不具备这个领域基本知识体系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去读那些单位文字里知识含量更高的内容,这才是最快的方式。

有些人经常问,每天看朋友圈,阅读量超过一万字,为什么没见水平增长?

如果将学习的过程看作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输入和处理是学习的过程,输出是用知识解决问题、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过程。

那么,学什么就是输入的问题,传统的学习是建立在知识资源有限的场景下的,在古代讲半部论语治天下,开卷有益等说法,有一个前提就是输入的内容质量是经过验证的,譬如《论语》、四书五经等传承数千年,已经被证明过是某些领域的精华。但在当今的环境下,信息爆炸,知识的有效性及价值评估机制缺失,如果不做选择的话,许多内容属于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没有有价值的输入,很难期望产生高质量的输出。就像某网红早些年说的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明白的人只当笑话看。股神巴菲特说自己只看《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头版,这样的话虽然有些绝对,但表明了高效获取信息时对于输入质量的严格要求。

/05/

第三个问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需要学习的知识。

如同爬山,当你在山脚的时候,无论你有多么瑰丽和奔放的想象力,估计也很难想象出山顶的风景是什么样。

那些初入门和进阶的人,对这个领域和岗位需要掌握什么是不清楚的。譬如你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机构的工艺部门上班,你立志要成为工艺专家,并乐于学习不怕吃苦。

但问题是,这个时候你该学什么,成为工艺的专家应该掌握什么,其实你是不知道的,或者你自己想的不一定是对的。

新手在一个领域开始的时候其实是不知道合理的结构是什么的,这个需要在实践中迅速去补充的;同时需要贵人指引,高手告诉你应该学什么;最后,需要遍历各种事情发现自己究竟缺什么。

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的知识结构部分会详细讲到。

/06/

第四个问题是你是否积累了学习的框架。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我们有个简单的问题,就是 假如我想了解关于UFO(不明飞行物)的知识,应该去学什么?。大部分人面临这样的问题时就有点懵,虽然也可以基于自己当时的想法说一些,但谁能保证你当时说的就是正确的呢?

真正的会学习,需要掌握学习一个领域、行业、企业、人、问题的框架和模型。当提到大部分经常学习的对象时,首先头脑中要有相应的模型。

学习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学什么,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定是多个维度的内容,这些维度构成了学习框架。如果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框架,那学习的时候就类似于盲人摸象,如果时间足够并且你的运气足够好,到最后也许能够拼出来,但谁知道呢?

而学习的高手是,大部分他需要学习的问题都有相应的框架,所以在学习新领域的时候他仍然比普通人更快、更高效。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学习任何一个主题或者领域,基本上不可能花一个月或者一年就搞定,这里面涉及这个主题的多个环节,譬如说:

基础理论:包括这个主题是什么、历史发展沿革、核心理论等,这些内容通常在维基百科、入门的教科书上。

最新进展:当你有这个主题的基础理论的时候,就应该去关注领域的最新发展,这个最新发展内容在新闻资讯、论文、案例里面。

专家学者:这个领域最牛的专家是谁,他们关注什么在想什么,原来有过什么样的成就和观点。你需要持续地关注他们最新发表的东西。

社区会议:除了读书看杂志外,也要学习怎么跟人交流,这个交流原来的方式通常是面对面(会议、研讨、论坛等)的,互联网出来以后大家可以通过网络的论坛、社区的形式进行。

实验案例:通常理科工科的是实验,而文科的是案例。你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知道人家的实验是怎么做的;你是否可以改进验证;案例是管理、项目如何做的;做的环境是什么;取得的成效是什么;经验教训是什么。

相关领域:这个主题的相关领域是哪些?许多创新可能会来自于相关领域,你需要知道它们涉及哪些或近或远的内容。

如果你知道这个模型,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套用,学UFO是这样,学宗教学也是这样,学材料学还是类似。

你的大脑中有很多这样的模型吗?譬如如何搞清楚一个行业、领域、公司、人、理论等,如果有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去获取、转化,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框架,就会出现连学什么都不知道的状况。

概括一下:成年人高效学习的前提是学什么的问题,这是学习的战略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结果就成了学习也不一定行!而关于学什么的问题,上面的4个问题是你必须要考虑的。

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推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fangmiaomu.com/fuguxw/16728/

作者: 头条新闻

为您推荐